

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振兴发展之我见
本溪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协调科科长 崔守嵬
营商环境是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实力,也是城市形象、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。我觉得本溪要实现政务环境更透明高效、社会环境更和谐稳定、开放环境更自由便利、法治环境更公平公正、要素环境更集聚充分、人居环境更美丽宜居的发展目标,深化“人人都是营商环境,个个都是开放形象”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,打造“重商、亲商、安商、富商”的一流营商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。
一、打造良好营商环境,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氛围
作为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工作的一员,平时的工作就是服务企业、服务部门,优化营商环境是离我最近的事,也是我工作的最终目标。我认为一座城市是否有活力、发展动能是否强劲,企业发展情况最具有说服力。而企业的发展,不仅与自身的管理水平有关,很大程度还取决于其所处的营商环境。近年来,本溪市委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,加强营商环境建设,促进企业快速发展,为企业经营提供了很多便利。我觉得在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成效的基础上,应该更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。
(一)不断强化政府服务理念
1.政府职能部门再接再厉,积极对接先进理念,持续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,真正为企业营造一个宽松充满活力的发展空间。
2.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,践行“店小二精神”,多走进企业,倾听服务对象心声,积极主动为企业送温暖、解难题,多行扶上马送一程之举。
3.在制定政策时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,多为企业提供便利条件, 优化办事流程,简化申请手续,压缩办理时限,最大限度减少前置审批事项。
(二)不断规范涉企检查事项
1.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涉企检查指导事项清单,各类检查必须有充分依据,本着无事不扰的原则,不随意检查。对违法违规干扰企业正常经营行为,依法依规查处。
2.继续借鉴发达地区的做法,对企业的检查,可通过工商联或其它第三方机构联合进行,提高检查的透明度和精准度,提高检查效率。
3.先行下发检查指导意见,让企业进行自查,发现问题先行整改。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,提出相应整改意见,使企业尽快达到标准。
4.慎重使用罚款、停产、停业等强制措施,检查的目的是使企业完善发展,真正体现“政府为企业着想”的理念。
(三)不断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
1.涉企事项应不收费或少收费,必须收费的事项要明确相关标准。积极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,提高银企对接效率,助力民营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。
2.坚持放水养鱼,认真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,落实好国家出台的推动高质量发展、鼓励科技创新、吸引高端人才、促进出口增长等相关政策,激发市场主体“新活力”,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3.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,严格规范中介服务行为。能交由市场的中介服务事项,完全交由市场。必须由政府机构组织提供服务的,要探索优化服务方式,明确收费标准等。
二、创造优良产业环境,发展欣欣向荣的城市经济
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,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,产业发展环境已经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。如何创造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,全面提高产业发展质量,使产业朝着规模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,保障城市发展的快速、高效、健康、可持续,成为优化城市营商环境、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。
(一)农业生产集约化
农村的现状,多是老年人村中留守,年轻人长期在外工作,房屋大量闲置,土地种植规模小,经济价值低。针对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的发展趋势,应该拓展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的思路,以县、乡镇、村为单位,引进或成立大型农业生产企业,采取承包、租赁等方式整合土地,由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,进行现代化、集约化农业生产,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,还能使农民享受土地和就业岗位的双重收益。
(二)产品制造精细化
目前我市各行业生产制造的产品多为中低端的初级产品,很多产品还需要进行二次或多次加工才能成为成品,经济价值非常有限。应该鼓励我市生产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或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,促进产业提质升级,大力发展高技术、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,使生产制造进一步规模化、精细化,形成本市自主的产业链,生产经济效益更高的中高端成品。
(三)文化旅游品牌化
我市山、水、林、泉等自然资源丰富,近年来文旅产业得以全面发展,但仍然存在同业竞争激烈、配套设施落后、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。应该加强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统筹,充分发挥各县区优势资源,打造各具特色的文旅品牌,形成错位互补态势,避免同业激烈竞争。鼓励“小市一庄”模式,大力打造本市文化旅游品牌,加强与知名旅行社合作,举办专题招商推介宣传活动。积极参加国、省级文旅交流活动,进一步提升本溪文化旅游在国内国外的知名度、影响度、美誉度。加强游客服务、道路、停车场、厕所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,整体提升全域旅游服务水平,提高来溪游客满意度。
三、深化人才强市战略,营造拴心留人的创业环境
人才是一座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,不论是大城市,还是小地方,留住人才、吸引人才都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。合理的人才流动是一种正常现象,有进有出、有来有往,而单向流动对流出地来说就很被动,“输血”时间长了,必然“失血”,特别是对于中小城市吸引外地人才、留住本地人才显得尤为重要。我市应该找准定位,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战略,实施留住人才的长效机制和政策,营造拴心留人的干事创业环境,把本地人才留下来、把外地人才吸引来,为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空间,让他们可以大展拳脚、大有作为,工作舒服、生活幸福,创业也就能安心,经济发展就能得到更好的人才基础保障。